呂不韋:呂氏春秋‧察今

(君主)胡不法(效法)先王之法(法度),非不賢也,為其不可得而法。先王之法,經乎上世而來者也,人或益之,人或損之,胡可得而法?雖人弗損益,猶若不可得而法。

(東夷)、夏(華夏,中原諸國)之命(事物的名稱),古今之法,言異而典殊,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,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。殊俗(習俗)之民,有似於此。其所為欲同,其所為欲異。口惽(口音)之命不愉(渝,改變),若舟車衣冠滋味聲色之不同,人以自是,反以相誹。天下之學者多辯,言利辭倒,不求其實,務以相毀,以勝為故。先王之法,胡可得而法?雖可得,猶若不可法。

凡先王之法,有要(合)於時也。時不與法俱至,法雖今而至,猶若不可法。故擇先王之成法,而法其所以為法。先王之所以為法者,何也?先王之所以為法者,人也,而己亦人也。故察己則可以知人,察今則可以知古。古今一也,人與我同耳。有道之士,貴以近知遠,以今知古,以益所見,知所不見。故審堂下之陰,而知日月之行,陰陽之變;見瓶水之冰,而知天下之寒,魚鼈之藏也。嘗一脬肉,而知一鑊之味,一鼎之調。

荊人欲襲宋,使人先表(做標記)澭水。澭水暴益,荊人弗知,循表而夜涉,溺死者千有餘人,軍驚而壞都舍。嚮其先表之時可導也,今水已變而益多矣,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,此其所以敗也。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,有似於此。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,而曰此先王之法也,而法之,以為治,豈不悲哉!

故治國無法則亂,守法而弗變則悖,悖亂不可以持國。世易時移,變法宜矣。譬之若良醫,病萬變,藥亦萬變。病變而藥不變,嚮之壽民,今為殤子矣。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,變法者因時而化。若此論則無過務矣。夫不敢議法者,眾庶也;以死守者,有司也;因時變法者,賢主也。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,其法皆不同。非務相反也,時勢異也。故曰︰良劍期乎斷,不期乎鏌鎁(即莫邪,良劍名);良馬期乎千里,不期乎驥驁(千里馬名)。夫成功名者,此先王之千里也。

楚人有涉江者,其劍自舟中墜於水,遽契其舟,曰︰「是吾劍之所從墜。」舟止,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劍不行,求劍若此,不亦惑乎?以此故法為其國,與此同。時已徙矣,而法不徙。以此為治,豈不難哉!

有過於江上者,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,嬰兒啼。人問其故,曰︰「此其父善游。」其父雖善游,其子豈遽善游哉?此任物,亦必悖矣。荊國之為政,有似於此。


___

1. 作者為何不認同「法先王」?

2. 作者有何建議?

>>>按此查看答案<<<
  • 1. 作者認為社會與時勢都會因時而變,如一味效法先王法度,不理會時移勢易,是不恰當的。
  • 2. 要切合時代的需要,並要取法古時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: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孟子‧告子上(節錄):弈秋誨二人弈

弈秋,通國之善弈者也。使弈秋誨二人弈,其一人專心致志,唯弈秋之為聽。一人雖聽之,一心以為有鴻鵠 (天鵝) 將至,思援 (以手牽引) 弓繳而射之,雖與之俱學,弗若之矣。為是其智弗若與?曰:非然也。 ___ 1. 奕秋認為兩個學生的智力有不同嗎? 2. 兩個學生為何有不同的學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