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木鳥獸之為物,眾人之為人,其為生雖異,而為死則同,一(全)歸於腐壞澌盡(全部消失)泯滅而已。而眾人之中,有聖賢者,固亦生且死於其間,而獨異於草木、鳥獸、眾人者,雖死而不朽(朽壞),逾(愈)遠而彌存也。其所以為聖賢者,修之於身,施之於事,見之於言,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。
修於身者,無所不獲;施於事者,有得有不得焉;其見於言者,則又有能有不能也。施於事矣,不見於言可也。自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史記》所傳,其人豈必皆能言之士哉?修於身矣,而不施於事,不見於言,亦可也。孔子弟子,有能政事者矣,有能言語者矣。若顏回者,在陋巷曲肱(胳膊)饑臥而已(子曰:「賢哉,回也!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賢哉,回也!」),其群居則默然終日如愚人。然自當時群弟子皆推尊之,以為不敢望而及。而後世更百千歲,亦未有能及之者。其不朽而存者,固不待(憑藉)施於事,況於言乎?
予讀班固《藝文志》,唐《四庫書目》,見其所列,自三代秦漢以來,著書之士,多者至百餘篇,少者猶三、四十篇,其人不可勝數;而散亡磨滅,百不一、二(百分之一二)存焉。予竊悲其人,文章麗矣,言語工(工巧)矣,無異草木榮華之飄風,鳥獸好音之過耳也。方其用心與力之勞,亦何異眾人之汲汲營營,而忽焉以死者,雖有遲有速,而卒與三者同歸於泯滅。夫言之不可恃也蓋如此。今之學者,莫不慕古聖賢之不朽,而勤一世以盡心於文字間者,皆可悲也!
東陽徐生(徐無黨),少從予學為文章,稍稍見稱於人。既去,而與群士試於禮部,得高第,由是知名。其文辭日進,如水涌而山出。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也,故於其歸,告以是言。然予固亦喜為文辭者,亦因以自警焉。
___
1. 作者認為能讓人不朽於世的方法有哪些?其中哪一種最可憑藉?
2. 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麼?
>>>按此查看答案<<<
- 1. 讓人不朽於世的方法有三:修之於身、施之於事、見之於言。三者之中,「修之於身」最可憑藉。
- 2. 作者提出三不朽,勉勵要到南方的徐無黨能夠立德以求不朽,同時以此自警。